欧易

欧易(OKX)

国内用户最喜爱的合约交易所

火币

火币(HTX )

全球知名的比特币交易所

币安

币安(Binance)

全球用户最多的交易所

中日陶瓷文化:“唐物”“和风”,交相辉映|“古瓷新韵——中日陶瓷文化交流论坛”侧记(三)

2023-05-19 18:48:57 2053

摘要: 1975年秋天的一个下午,在韩国新安海域,几位韩国渔民意外地在海底发现了一艘满载中国货物的古代沉船,在往后8年的打捞工作中,考古工作者将破碎的船体及船上货物进行打捞、清理,人们震惊地发现,这艘古代沉船竟然装载着22000余件瓷器,近90%...

1975年秋天的一个下午,在韩国新安海域,几位韩国渔民意外地在海底发现了一艘满载中国货物的古代沉船,在往后8年的打捞工作中,考古工作者将破碎的船体及船上货物进行打捞、清理,人们震惊地发现,这艘古代沉船竟然装载着22000余件瓷器,近90%来自龙泉窑。后据考证,这是一艘元代时中日通商的货船,600多年前从中国庆元(现宁波)驶向日本福冈,运往京都东福寺,途中因遭受台风袭击,沉没在高丽的新安海域。

宋代龙泉窑瓷器 浙江省博物馆藏

在漫长的中日文明交流史上,中日陶瓷交流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一直络绎不绝,唐物与和风交相辉映,留下了一段段生动的历史和传奇的故事。

唐三彩与奈良三彩

唐三彩——中国唐代制陶工艺繁荣的标志。奔腾的骏马,西域的骆驼,形体各异的文侍俑、武士俑、仕女俑......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以普通的黏土制成,经过高温煅烧使之成为不朽的艺术品,这是唐代无数不知名的陶艺家艺术和智慧的结晶。

唐三彩胡人牵骆驼俑

与唐代同时代的是日本奈良时代,日本政府在学习唐代政令模式时,前后向长安派出遣唐使达13次,虽是政府间的交往,但同时也起着贸易使团的作用,促进了中日两国经济贸易往来。其中,日本的遣唐使们对中国的陶瓷尤其感兴趣,他们在市场上大量采购唐三彩带回国内,亦深受当时日本王室和贵胄的追捧,也引发了日本学习中国陶艺的热潮。在唐三彩的影响下,日本的制陶工艺无论从烧制技术还是风格样式都进行了全方位的模仿和学习,并融入了本民族的元素,形成了奈良三彩。如今,日本奈良东大寺正仓院共保存着57件三彩作品。这些是日本制造的最早的上釉陶器,其中5件是唐三彩那样的绿、黄、白三色三彩陶器;35件是绿、白两彩;其他17件是单彩。

奈良三彩瓷鼓

茶道发展的承载者

提起瓷器,必绕不开宋瓷。宋元时期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璀璨高峰,宋瓷所蕴含的独特审美及精神内核对日本陶瓷发展及日本文化的塑造有着巨大影响。其中,以天目盏为代表的陶瓷在日本茶道的发展演变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天目”是日本对于中国黑釉茶盏的特有称呼。最流行的说法是南宋时期日本的僧人到浙江天目山的禅寺修习禅法,见到寺院内使用的黑釉茶盏,爱不释手,回国时携带若干,“天目”便由此得名。在众多黑釉茶盏中,首推福建建窑烧制的兔毫盏,精通茶道的宋徽宗也将其作为御前赐茶的茶盏,或者说建盏就是为了适应当时饮茶的习俗而烧造。宋代人们习惯饮用发酵的茶叶,茶叶发酵做成茶饼,将茶饼碾成末,调膏于盏中,用沸水冲击点拂,一边调一边继续冲点热水,盏口沿下有一道痕,冲点的茶汤表面到这里即可,饮茶时要把茶汤茶末一起喝下,这个过程叫做“点茶”。上等茶末呈白色,宜用黑盏。兴之所至时斗茶,比试技法,此时黑釉茶盏的优势更为显著,可衬托出茶汤之白,便于观茶色,验水痕。随着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宋朝士大夫间风靡的点茶斗茶文化日渐式微,隐入了历史。

宋代建窑兔毫盏

但在有“恋物”情结的日本,茶道伴随宋瓷的输入在大和文化中落地成根。自12世纪以来,两度入宋求法的荣西法师带回了禅宗,随之也将饮茶习俗传入日本社会,逐渐风行。不少禅院都定期举办茶会,是日本茶道的雏形。到了15世纪的室町时期,饮茶更在贵族中流行,当时茶会的内容之一就是鉴赏器物,那时日本将中国传来的物品称之为“唐物”,当权者都想要追求“唐物”当中最好的物品,其中茶道中最为推崇的茶碗,就是建盏。这幽玄如星夜的黑釉天目,不仅是宋代从中国传到日本的茶道名盏,在日本更是权力、信仰与财富的象征。而在烧制黑釉茶盏过程中,偶然出现一种高级别的品种——曜变,其花纹如黑夜里的星辰。如今,世界上仅存的三件完整的曜变天目盏都收藏在日本,被奉为“国宝”。

曜变天目盏 日本东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藏

16世纪中叶,“茶圣”千利休将草庵茶、将茶道进一步庶民化,尊贵的“唐物”逐渐加入“和物”来调和,在日本社会发展成了一种新的审美。千利休曾担任丰臣秀吉的“茶头”,秀吉喜欢在大厅里举办豪华茶会,所用的自然是天目盏这一奢华的茶盏,而千利休却越来越推崇草庵茶,他把茶室做得更小,只有两张榻榻米大小,用原木柱代替了方柱,土墙代替了白墙。茶室里替代华丽天目茶碗的,是看似粗糙朴拙的乐烧,正与禅宗里的“本来无一物”相吻合,而与此结合的茶道,也从世俗享乐中走出来。尽管“唐物”已经与“和物”融合,但天目茶盏作为日本茶道的根源之一,是日本茶道美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曜变天目更是孤高、唯一的存在。

锔瓷:残缺的美

“旁搜残缺于好事家,用自怡悦。”明末的周伯高在《过吴迪美朱萼堂看壶歌》中,将“残缺”的茶壶视作一种美。

随着瓷史的兴起,中国人就可以不用胶水,仅靠金属钉和金刚钻就把四分五裂、残缺破损的茶壶、茶杯补得滴水不漏。所谓“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说的就是这门手艺。在《清明上河图》的画面中,就有一处描绘了北宋当时的锔瓷匠人。在锔瓷匠人手里,破碎的瓷器被修补、复原乃至重新创造,不仅令其重生,更焕发了新生之美。

在日本,人们崇尚“物哀”“侘寂”的审美,瓷器的残缺之美也深受追崇。在现今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中有一只龙泉窑青釉花口碗,被列为仅次于国宝级文物的“重要文化财”。这件高9.6厘米,口径15.4厘米的文物是个残器,上有六枚锔钉,形似蚂蝗,故称作“蚂蝗绊”,被誉为世界上最为著名的残器之一。

根据日本的文献记载,南宋时,当时的日本武家之首平重盛将军为积极开展贸易,向南宋京城临安(杭州)的育王山寺庙布施大量黄金,寺庙的住持佛照禅师便以此件龙泉茶碗作为回礼赠予平重盛。到室町时代,该茶碗到了室町幕府第八代征夷将军足利义政手中,但由于已经有裂痕,喜好艺术的足利义政觉此碗不尽如人意,便遣使臣重赴中国,希望大明永乐皇帝再赏赐一件同样品质的碗。但是南宋到明,瓷器的风格已经转变了,龙泉窑的衰落和当时工艺的失传使得当时匠人无法烧制出类似的青瓷茶碗,永乐皇帝便命锔瓷匠人将裂痕补好送回日本(也有一说是从朝鲜找来工匠将茶碗重新锔补)。当足利义政重新再见到此碗时,盯着偌大的锔钉许久,连呼“蚂蝗!蚂蝗!”从此这只青瓷茶碗便被称为“蚂蝗绊”。

“蚂蝗绊”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蚂蝗绊”釉色纯净,柔和淡雅,如冰似玉,烧制工艺可以说达到龙泉窑历代之最,又经过锔补,底部的裂纹和锔钉更为其增添了独一无二的残缺之美,再加上几经流转,传奇非常,蕴含着独特的历史信息。

定瓷: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见证

定窑是继唐代邢窑白瓷取得巨大成功后,又一兴起的白瓷窑址,与汝、官、哥、钧并称宋代五大名窑。北宋的定瓷釉体纯白、胎体薄俏,以“色如玉、薄如纸、声如磬”、雕花精美著称,非常迎合当时宋代士大夫阶级的品味。随着少数民族统治中原,对北方窑业的生产造成了较强烈的冲击。定窑在元朝走向了衰亡。

1941年,日本学者小山富士夫来到涧磁村定窑遗址,挖掘了大量定瓷标本运回日本。回国后,发表了一篇《关于定窑遗址的发现》考察报告,组织了中国定窑瓷片展,展出了定瓷1205片,现保存在日本根津美术馆。小山富士夫之后,日本学者纷至沓来,加快了对定窑的研究。

北宋定窑白瓷莲花纹皿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1972年9月25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开启了中日邦交史上的“破冰之旅”。经中日双方共同努力,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日本国政府联合声明》在北京签署,正式宣告两国邦交正常化。田中角荣对中国的定瓷十分有研究,在会谈中特意向周恩来总理询问曲阳定瓷的情况。后来,在周总理的亲自关怀和推动下,断烧多个世纪的定窑重新点燃了窑火,得到了巨大发展。

1972年9月25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皆是来自互联网,如内容侵权可以联系我们( 微信:bisheco )删除!
友情链接
币圈社群欧易官网